農業經濟
為 了 大 地 的 豐 收
——從夏糧連年增產看駐馬店市如何推進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核心區建設
河南日報記者 曾昭陽 本報通訊員 楊曉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更是關系國家安危的大問題。我們一定要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高度,站在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戰略高度,推進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核心區建設!4月25日,省委書記盧展工在駐馬店市調研糧食生產時,語重心長地說。
“看到河南麥浪滾滾,一派豐收的景象,確實非常高興,這也是期盼已久的一個結果。但講句心里話,兩個月以前甚至一個月以前,我的心還懸著呢!6月1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駐馬店參加全國小麥跨區機收啟動儀式時,看到田野一派豐收景象,由衷坦言。
駐馬店是全國、全省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常年糧食產量120億斤以上,占全省八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省七分之一,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駐馬店不僅解決了全市85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還向國家提供70多億斤商品糧。
近日,駐馬店傳來喜訊:今年,全市夏糧預計總產達84.8億斤,同比增長0.66%,再創歷史新高;預計單產849.6斤,同比增長0.54%,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人們不禁要問:駐馬店夏糧連年增產是如何實現的?
惠農政策——讓農民種田熱情高漲
“現在國家政策真是好,糧價高,補貼多,收種很省勁,農閑時還不誤打工掙錢;現在想多包點地,已經沒人愿意讓你租了!”在駐馬店市一家夏糧收購點,農民張力軍說出了眾多農民的心聲,為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支農強農惠農政策,駐馬店市出臺多項服務措施,加大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各項補貼力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全市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700萬畝以上。今年3月,全市兌付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9.36億元,落實補貼面積1143.67萬畝,提前5天完成省定2010年糧食直補資金兌現任務。同時,該市堅持減負也是增收的理念,高度重視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熱情接待群眾來電、來信、來訪,嚴肅查處各種侵害農民利益的案件,堅決遏制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切實保護好農民利益。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為確;巨r田不減少,駐馬店市長期以來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各種土地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同時實行嚴格的占用耕地補償制度,確保了2003年以來耕地占補平衡和總量動態平衡!艾F在是中央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最大的時期,尤其是土地流轉政策讓我嘗到了甜頭!”新蔡縣農民李星剛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過去我種十畝地,每畝凈收益不到300元;現在通過土地流轉,我承包了別人30多畝地,大面積耕作,成本也降下來了,現在每畝凈收益400元以上!”在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提下,駐馬店市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扶持中介服務組織,探索不同流轉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租賃、拍賣、置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推動土地向種田能手轉移、向種糧大戶轉移、向專業合作組織轉移。僅2009年,全市流轉土地面積34.8萬畝。
去年10月初,西平縣的張全友收到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駐馬店分公司792元的玉米風災保險賠付。他家參保的6畝玉米田去年9月受到強對流天氣影響,損失較大,幸好他年初投保了玉米保險,挽回了部分損失。據了解,類似張全友這樣投保農業險的,在駐馬店市已逐步盛行。2009年,該市農業保險發展迅速,已開展玉米風災保險、蔬菜風災保險、生豬保險等多個險種,一個符合市情、務實高效的農業保險體系正在建立。2009年,該市玉米種植面積604.8萬畝,實際簽單承保300.13萬畝,其中各級財政負擔保費補貼2640.8萬元。農業保險的推廣,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撐起了一把遮風擋雨的“保護傘”。
農田水利——為豐收打下堅實根基
駐馬店地處伏牛山、桐柏山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帶,氣候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區,兩個“過渡”,決定了駐馬店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地區,震驚中外的“75?8洪災”帶來的巨大損失和慘痛記憶,至今還深深烙印在當地群眾心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近十 年,駐馬店市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先后投入各級各類財政資金50多億元,建成各類水利水電工程26萬多座,初步建立起一個以防洪、除澇、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較為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目前,全市發展有效灌溉面積792萬畝,占耕地面積63.9%;建成旱澇保收田面積647萬畝,占耕地面積52.2%;水庫及塘堰壩總蓄水能力達35.38億立方米,滯洪區總滯洪能力4.3億立方米。大興水利,使該市防洪、興利、除澇、水保等工程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抗御旱澇災害能力顯著增強。在2007年“7.10洪水”中,水利工程防洪減災效益達28億元;2009年,該市在經歷50年一遇特大旱災后,糧食產量仍達661.67萬噸,創歷史新高。
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駐馬店市在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方面開展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目前,全市建成的14萬處小型水利設施,已改制13.7萬處,改制率97.8%;14.8萬眼機井全部實行改制,改制率100%。通過承包、拍賣、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確所有權,拍賣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盤活了存量資產,調動了農民和社會團體參與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實現了建、管、用和責、權、利統一,拓寬了投資渠道,加快了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兩個根本性轉變,為農村水利事業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機械轟鳴,車輛穿梭。6月酷暑,擋不住汝南縣宿鴨湖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現場的建設熱潮。搶抓國家對“三農”投入和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啟動的重要機遇,2010年,駐馬店市加大、加快在建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步伐,按照目標任務,該市將投入各類水利項目建設資金12.3億元,用于老王坡滯洪區、楊莊滯洪區以及宿鴨湖、薄山湖、宋家場等十余座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水庫主體工程、三大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40萬畝,新增旱保田3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12萬畝。由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績斐然,該市連續十年奪得河南省“紅旗渠精神杯”,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農業科技——助“希望之苗”茁壯成長
良種推廣面積大。2003年以來,駐馬店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示范、推廣和轉化應用!拔覀兠磕甓家M高產苗頭產品40個以上,在各縣區安排實驗、展示、示范面積萬畝以上,良種的更新換代,大大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睋撌修r業部門專家介紹,從自主培育的駐大麥3號、駐麥6號,到優質出口型芝麻新品種駐芝15號,再到優質高產抗病花生新品種駐花1號,無數凝聚著科技結晶的小小種子,成就了駐馬店糧食大豐收。目前,該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對農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達50%。近年來,該市推廣種植優質小麥累計達5000多萬畝,實現出口75萬噸,直接為農民增收十多億元。選育出的駐麥4號、駐麥6號、駐麥7號,在河南中南部、安徽西部、湖北北部累計推廣種植500多萬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1.5億元;選育出的大豆新品種國審駐豆9715和駐豆5號、6號,在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大豆主產區推廣種植500多萬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1.2億元。除此之外,該市還加快沃土工程、植保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補鉀工程、增微工程等綜合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極大地提高了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增產幅度! 「弋a示范效果好。為抓好示范,2005年開始,駐馬店在全市范圍內開展“891工程”,即通過科技人員下鄉承包示范田,示范帶動,通過努力使全市夏糧平均畝產達800斤、鄉鎮創900斤、村級達1000斤;2007年,全市夏糧基本達到“891工程”水平。在此基礎上,該市又組織實施“9112”工程,即力爭全市小麥平均畝產達900斤、縣級達1000斤、高產創建示范點達1200斤。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活動成效顯著,2009年,全市落實小麥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30個,平均畝產均在550公斤以上,一些地方達600公斤以上;落實秋季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25個,面積57.8萬畝,平均畝產604公斤,為全市糧食增產樹立了樣板。隨著糧食豐產科技示范區不斷擴大,在西平縣被確定為國家級示范項目示范區基礎上,該市上蔡、正陽、新蔡、泌陽4縣又被確定為國家級示范項目輻射區,共爭取國家、省科技攻關經費300多萬元,為糧食持續增產提供了有力研發資金支持。
科技服務體系全。6月20日一大早,汝南縣農技專家就來到王崗鎮的王老漢家詢問玉米選種情況,這也是駐馬店市開展萬名科技人員下鄉入戶的一個縮影。駐馬店市以建設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為載體,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強化技術集成應用,實現了單純科研向技術服務功能的轉變。目前,該市創建農村科技服務社64個,農技推廣機構239個,植保站10個,測報點97個,建立病蟲害專業防治組87個,市、縣全部開通農業技術服務熱線“農技110”、“三農”科技服務網和農村遠程教育。通過專家現場指導、專題講座、實用技術及成果展示、網上信息服務、實地培訓等多種形式,駐馬店市將最新、最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實現科技指導到農戶、良種良法到農田、技術要領到農民。正是基于農業科技的優勢,駐馬店市糧食生產新增產值46億元,科技之光,正以燎原之勢照亮天中農業遠大前程。
跨區機收——幫“天中麥客”增產增收
“麥收不用鐮,大忙變清閑!比缃裨隈v馬店市,農民祖祖輩輩期盼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2009年,該市聯合收割機擁有量由1995年的500臺發展到1.48萬臺,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由6147臺發展到7.464萬臺,居全省第一;全市機耕、機播、機收機械化水平分別達83%、90.56%、55.1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4.11%,居全省第二;農機服務總收入33.3億元,居全省第一;農機總動力1271.48萬千瓦,居全省第一;農機固定資產總額71.15億元,居全省第一。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農業機械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眼糧食核心區建設,駐馬店市因勢利導,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2003年,由于非典,外地收割機不能來駐馬店市作業,該市抓住這一時機,在全省率先對購買聯合收割機的農戶進行補貼,當年發展聯合收割機2000多臺。2004年以后,借助國家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該市積極鼓勵農民購買使用農業機械,同時把農機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基層,完善服務網絡,加大服務力度,使全市農業機械得以迅猛發展。 2009年,駐馬店市遇到有史以來最嚴重旱災,為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抗旱保收中的主力優勢,該市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報經省農機局同意,在農機購置補貼方案下達之前,在全省率先提前啟動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00萬元,及時將補貼資金分配到各縣區,全部用于補貼抗旱機具;當年,全市新購置噴灌機械2.6萬余臺,有力保證了抗旱所需。
如今的三夏、三秋,已不再令人犯愁;相反,“開著車耕地,喝著茶收麥”,已成為天中農民農忙時的真實寫照。抓住關鍵農時季節,駐馬店組織農機跨區作業,全市收種時間大為縮短。2009年三秋期間,該市出動大中型拖拉機5.93萬臺、小型拖拉機53.8萬多臺、玉米收獲機2330臺、花生收獲機4794臺、秸稈還田機9105臺、旋耕機7470臺、播種機31.3萬多臺奮戰在三秋一線。今年三夏,60萬多臺農業機械馳騁在天中大地,僅用短短十多天時間,就完成了1000多萬畝小麥的收割和秋作物的播種任務,既解決了過去因天氣變化造成的豐產不豐收難題,又為秋糧生產贏得了寶貴時間。與人工相比,機收可降低糧食損失5%至8%,一年可減少小麥損失約4億斤,為該市連續7年實現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為整合農機資源,發揮整體效益,實現規;a,駐馬店市充分利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平臺,為全市342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提供各種服務。在農機購置補貼中,重點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促使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增多、規模增大。2009年,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速度居全省第一,數量居全省第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迅猛發展,大幅度提高了農機作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經濟效益,2009年,全市農機服務總收入達26.30億元,比2008年增長68%;其中農機跨區作業收入達4.94億元,位居全省第一,“天中麥客”叫響全國。今年6月7日,正在許昌市跨區作業收麥的駐馬店農機手,受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親切慰問和贊揚。
轉化增值——產業化經營強市富民
1斤小麥能賣多少錢?目前市場價不足1元;而一旦變成面粉,可以賣到1.5元,再變成掛面、餅干,可以賣到3元。近年來,駐馬店市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經營農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拉長農產品產業鏈條,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農區工業化的新路子。
結構調整特色明顯。目前,全市優質小麥、玉米播種面積逐年遞增,蔬菜、食用菌種植面積和水產品、畜產品飼養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已獲得國家和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60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42個,無公害畜產品基地113家,綠色食品企業6家、50多個產品。農業區域布局特色明顯,汝南的蔬菜,上蔡的花木,平輿的芝麻、黃花菜,泌陽的花菇、黑木耳、夏南牛,正陽的花生,確山的板栗、煙葉,新蔡的白鵝、雜糧等特色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較高知名度。
龍頭帶動作用巨大。駐馬店市制定具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利用東西合作盛會為平臺,推介駐馬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吸引八方客商前來投資興業。目前,英國愛農、泰國正大和我國臺灣徐福記、頂志油脂、豐盛糧油、思念食品、益康面粉、山東魯洲、許昌眾品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在該市落戶;不少企業還連續追加投資,擴大企業規模,被稱為“二期”、“三期”現象。目前,該市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1546家,其中龍頭帶動型431家;龍頭企業中市級18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21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全市以糧食加工為主的農產品企業達417家,年加工轉化糧食能力達551萬噸;2009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529.33億元,由全省后進躍升至全省中上等水平。
糧袋子變成“錢袋子”。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西平,有人就糧食加工算出三筆賬:轉化賬。目前,西平縣年加工小麥120萬噸,是全縣小麥總產量的3倍,可以消化周邊十多個縣的余糧。增收賬?焖侔l展的糧食加工企業,使全縣種植的優質小麥未到收獲期就被訂單收購,每公斤比市場高出0.1元至0.2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增收5000萬元。就業賬。全縣有萬余名農民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業,同時帶動近千名農民從事糧食購銷產業。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植、養殖積極性,不僅優化了全市產業結構,而且各產業間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呈現出“工農互補,多業并進”的大好發展局面。
“糧食核心區的建設與發展,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駐馬店有基礎、有條件、有潛力、有信心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今后,我們要以新解放的理念來謀劃,以新跨越的思路來推動,以新崛起的舉措來加強,努力實現糧食核心區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談及今后糧食核心區建設戰略規劃,駐馬店市委書記化有勛、市長劉國慶充滿信心,豪情滿懷。
(原載2010.7.3.《河南日報》第1、4版)
提升,讓農業大市優勢彰顯
河南日報記者 孫德中 胡心潔 曾昭陽
豫南的駐馬店市,素有“豫州腹地、天下之中”的美稱。
然而駐馬店卻是典型的農業大市:人口多、基礎差、底子薄,某種程度上可以算作“河南的縮影”,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針對農業大市、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實際,“十一五”期間,駐馬店堅持全部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重點,項目建設以工業項目為主導,極力在“提升”上做文章,提升農業影響力、提升工業支撐力、提升社會保障力、提升城市承載力,最大限度地彰顯了農業大市的優勢所在。
來自該市的統計數字表明:預計“十一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將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2%。這個昔日的農業大市,站在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起點上。
提升農業影響力
近幾年,每年的全國小麥收割“開鐮”儀式,均在駐馬店市舉行。不過這些年來,“開鐮”變成了跨區“機收”。
駐馬店是全國、全省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常年糧食產量130億斤左右,占全省八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省七分之一,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駐馬店不僅解決了全市86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還向國家提供70多億斤商品糧。
但傳統的農區農民總是富不起來,原因何在?
一斤小麥能賣多少錢?目前市場價不足一元;而一旦變成面粉,可以賣到1.5元,再變成掛面、餅干,可以賣到3元。近年來,駐馬店市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經營農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拉長農產品產業鏈條,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農區工業化的新路子。
先看小麥:700萬畝的優質小麥,吸引徐福記、大程面粉、豐盛糧油等外地企業紛紛“進駐”駐馬店,將全市小麥“大口吃掉”。再看玉米。泰國正大集團與天方藥業聯手用玉米生產獸用金毒素,遠銷海內外;“魯洲生物”深加工玉米,年產淀粉糖系列產品,將周邊玉米“吃干榨凈”。再看芝麻:臺灣頂志油脂將工廠建在駐馬店這個“大油庫”里,將全市芝麻“一口吞下”。再看花生:江蘇維維集團在正陽投巨資建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生產線,年消化花生10余萬噸。
駐馬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250家,這些龍頭企業以“公司+農戶”、“市場+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帶動了農畜產品加工轉化,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畜產品的附加值,推動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的進程。
提升工業支撐力
作為傳統農區,駐馬店工業“個不高、塊不大”。如何謀求工業做大做強?市里定下“謀略”:巧借外力、勇闖市場。這個外力就是已連續舉辦13年的全國東西合作盛會,即今年起正式更名的全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
1996年,駐馬店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東西合作工程,同年被定為全國東西合作示范區。1997年,農業部在駐馬店召開東西合作經驗交流會,充分肯定該市東西合作工作成效。1998年,駐馬店第一次成功舉辦全國東西合作盛會。
13年對外開放的成功實踐,“全國農洽會”已成為駐馬店叫響全省、全國的品牌和名片。通過對外開放,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駐馬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通過“全國農洽會”這一平臺,市里全力支持企業參與并購、聯合重組和資本運作,引進戰略投資伙伴,開啟了被當地人稱為“找婆家”的大幕。特別是天方藥業與中國通用、藍天集團與平煤集團、華駿車輛與中集集團、駿馬化工與中國昊華、熱電廠與國電集團等實現了戰略性強強聯合,進一步做大做強了駐馬店的優勢產業。
今天的駐馬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半掛車生產基地、最大的調味品生產基地、最大的布膠鞋生產基地和全國大型甲醇生產基地。隨著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建成投產,全市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和煤化工、醫藥、食品、建材、輕紡、制造等支柱產業。
提升民生保障力
在駐馬店采訪期間,許多市民感慨,5年來,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高。不管是老區,還是新區,廣場、游園和環衛設施多了,居住環境綠了、亮了、凈了、美了。
的確如此,老城區煥發新貌,新城區雄姿展現。僅駐馬店市區,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時進行,中心城區面積由過去23.5平方公里擴展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0余萬增加到50萬,并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正在向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目標邁進。
“十一五”期間,該市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國內生產總值是5年前的近2倍,村容村貌、生活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平輿縣射橋鎮單老村16個村民組,采取相鄰滾動的方式,兌出500畝土地用于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農民新建的住房按規劃建設到新社區。目前單老新村已初具雛形,400多戶村民搬進了整齊、漂亮的別墅。入住新社區的農民高興地說,“新型社區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
單老村只是駐馬店新農村建設探索的一個代表。駐馬店在全市選擇95個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引導農民將零星分散的小村莊,合并為功能齊全的中心村,建設新型農村住宅社區。農村社區不僅干凈漂亮,而且節約了土地、資金,方便了農民生產生活。
提升城市承載力
駐馬店市有860多萬人口,近600萬是農民。農業大市要真正讓農民富裕起來,必須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城市的承載力。
2009年駐馬店市委、市政府1號文件,編制了“三區兩縣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在未來發展中,駐馬店決定以“三區兩縣一體化”為重點,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據駐馬店市市長劉國慶介紹,“三區兩縣一體化”,就是以驛城區、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遂平縣、確山縣為核心區域,以“三區兩縣”率先崛起為目標,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形成“中心帶動,兩翼驅動,市區膨脹,兩縣呼應”的經濟增長核心區,經過“十二五”以及若干年的建設,逐步把一體化核心區建成工業長廊、全市經濟發展隆起帶和豫南區域性中心城市。
市委書記化有勛對“十二五”期間的駐馬店有著這樣的設想:立足中原經濟區建設這一大局,主動呼應、主動對接、主動融入,把駐馬店定位為“一個中心、三個基地”,即豫南區域中心城市,以優質糧生產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基地,以食品、醫藥、建材、制造、能源和煤化工為支柱的特色產業基地,以天中文化、嵖岈山、薄山湖風景區等為依托的原生態旅游基地。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
(原載2010年12月12日《河南日報》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