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
【夏糧生產情況】 2010,全市夏糧生產在冬季降溫提前,低溫冷害嚴重,后期陰雨連綿等不利條件下,全面加強麥田管理,促進苗情的轉化升級,促進了夏糧穩健生長,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連續七年實現夏糧豐收。全市夏糧面積1107萬畝,比上年增加103.3萬畝,總產52.83億公斤,比上年增加7.35億公斤,單產477.26公斤,比上年增加24.16公斤。其中,小麥面積1083.04萬畝,比上年增加111.04萬畝,總產51.82億公斤,比上年增加7.43億公斤,單產478.47公斤(西平、上蔡、平輿、汝南四縣單產超千斤),比上年增加21.77公斤;夏雜糧23.96萬畝,較上年減少3.04萬畝,總產1.01億公斤,較上年減少0.13億公斤,單產422.51公斤,較上年增加0.51公斤。小麥成產三要素與上年相比呈現“兩增一減”態勢,即畝穗數、千粒重增加,穗粒數減少。畝穗數40.75萬穗,比上年的39.25萬穗增加1.5萬穗;千粒重43.28克,比上年的41.89克增加1.39克;穗粒數31.91粒,比上年的32.68粒減少0.77粒。(胡國安 王春雷)
【小麥增產原因分析】 2010年,全市小麥增產原因,一是麥播工作動手早,整地快,底墑充足,播種質量好于往年。表現在:品種布局合理,冬、春性品種面積比例為6.9:3.1。施肥比較均衡,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804.7萬畝。播期播量適宜,播期集中,播量合理,機播面積大。落實土壤藥劑處理,藥劑拌種,選用包衣種子等麥播技術。二是麥播以后,田間管理及時得力,效果明顯。全市共開展中耕453.2萬畝、追肥843.3萬畝、化學除草866.4萬畝。春季麥田管理措施得當,小麥苗情轉化升級快,小麥一類苗占72.2%,二類苗占20.7%,三類苗面積占7.1%,一二類苗占麥播面積的92.9%,比上年同期增加5.6個百分點。三是高產示范效果好。按照農業部、省農業廳和市政府要求,2009~2010年,全市共落實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22個,其中部級2個、省農業廳18個、市級2個,高產創建面積24.43萬畝;建設千畝示范方89個、面積11.26萬畝,百畝示范點491個,面積5.47萬畝。四是技術服務到位。全市共舉辦麥田管理技術培訓班588次,培訓農民46.6萬人次,新聞媒體技術講座55期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353萬份。結合“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全市共組織1000多名技術人員,分片包干,深入各縣(區)、各鄉(鎮)村的田間地頭,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關鍵時期,為農戶講解不同的技術知識,解決農戶面臨的難題。(胡國安 王春雷)
【農業氣象因素利弊分析】 2010年,麥播期因前期雨量豐沛,底商較好,播后全市普降中雨,小麥出苗順利。小麥生長發育期間溫度較歷年偏低,積溫較歷年偏少;降水正常,時空分布相對均勻,墑情適宜;光照不足。綜合來看,氣象條件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利弊兼有:冬前降溫早,小麥生育期推遲,冬前養分消耗;春季氣溫回升慢,兩極分化不明顯,畝穗數明顯增加。4月下旬至5月份,陰雨天氣多,不利于小麥楊花、授粉,造成不孕小穗增多。5月份全市平均氣溫為20.2~20.8℃,基本接近常年略偏低,最高溫度為32~33℃,最低溫度為7~11℃,降水偏多,光溫稍差,對小麥灌漿較為適宜,尤其是上、中旬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墑情較好,十分有利于小麥灌漿;下旬光照不足、陰雨較多,影響灌漿效率,推遲成熟期,但也延長了小麥灌漿時間,對小麥粒重增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胡國安 王春雷)
【玉米生產】 2010年,全市玉米收獲面積612.6萬畝,比上年種植604.8萬畝擴大7.8萬畝,擴大1.3%;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面積擴大34.6萬畝,擴大6.0%,種植面積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年。玉米生產經歷了前期干旱、中后期大風暴雨、洪澇漬害、持續高溫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積極采取應變管理措施,使玉米生產取得了比預想較好的收成。平均畝產331.6公斤,與上年平均畝產331.4公斤基本持平;比前三年平均畝產323.4公斤,減產8.2公斤,減產了2.54%?偖a203126.5萬公斤,較上年200448.2萬公斤,增加2678.3萬公斤,增加了1.34%;比前三年總產186930.3萬公斤,增加16196.2萬公斤,增加了8.66%。
玉米生產中取得的最新突破:一是承擔實施了由省農技總站安排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緩釋肥試驗示范、保護性耕作方式研究、化學調控劑在防止玉米植株倒伏防早衰的應用研究、壟作覆蓋栽培對玉米的生態生理效應研究等15項試驗示范項目,均獲得了可靠的試驗數據,為指導大田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繼續承擔實施省部夏玉米高產創建活動。全市共落實14個萬畝示范片14.842萬畝,各點加權平均畝產645.3公斤,比各縣玉米單產平均畝增產147公斤,增產29.5%,起到了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全市還涌現出一批高產典型:西平、汝南等縣實施的農業部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單產突破700公斤大關。其中汝南縣板店鄉實施的1.1萬畝玉米高產創建平均單產達735.2公斤,金鋪鎮1.05萬畝,平均單產達738.8公斤。西平縣二郎鄉1.2萬畝,平均單產達737.8公斤,宋集鄉1.1萬畝,平均單產達719.4公斤。其中5畝高產攻關田,平均單產802.4公斤,創豫南夏玉米最高紀錄。上蔡縣朱里鎮和東岸鄉實施的高產創建,平均單產分別達607.8公斤、613.7公斤。
玉米生產中重點落實的關鍵增產技術有:一是選用優質高產雜交種。主要品種鄭單958、浚單20、中科4號等,覆蓋率達到100%。全市鄭單958種植面積421.6萬畝,浚單20品種42.8萬畝,中科4號50.3萬畝,魯單981 30.4萬畝,魯單9002 25.7萬畝。二是鐵茬免耕覆蓋施肥一體化機械播種覆蓋率達到90.1%,精播半精播面積有所擴大。三是化學除草覆蓋率達到100%,效果好。四是寬窄行種植覆蓋率逐年提高。五是經濟配方施肥落實面積大。覆蓋率高達到96.8%。六是化控面積逐年增大,覆蓋率提高12.2%。七是科學防治病蟲害。對達到防治標準的地塊都進行了科學防治,防治率達到89.9%。八是適時收獲面積大,覆蓋率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玉米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播期地域間差異大,麥收較早的確山、驛城區、高新區6月7日前播種結束,上蔡、汝南、西平等麥收較晚,6月17日播種結束,播期比常年推遲7~10天。二是在玉米開花授粉期,持續高溫,特別是8月上旬,正值玉米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持續高溫,花粉失去活力,致使雌穗授粉不良,出現禿尖,穗粒數減少。三是農民防治病蟲的意識不強。個別農戶不見蟲不治,不見病不防,一旦病害發生就措手不及,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玉米粗縮病發生較重,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張風影 佟建偉)
【水稻生產】 2010年,全市水稻收獲面積43.05萬畝,比上年面積減少1.35萬畝,縮小3.04%;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擴大0.68萬畝,擴大1.6%;平均畝產431.0公斤,比上年增產5.6公斤,增產1.32%;比前三年加權平均單產420.14公斤,增產10.86公斤,增產了2.58%;總產達18554.4萬公斤,比上年總產減少337.4萬公斤,減少了1.79%,比前三年總產增加753.13萬公斤,增產4.23%。其中正陽縣水稻種植面積達19.96萬畝,平均畝產438.2公斤,是全市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縣市。水稻生產涌現出一批高產典型:確山縣留莊鎮汪莊村王留國種植8畝紅光梗1號水稻,平均畝產556.0公斤,泌陽縣沙河店鎮種植104畝豫粳6號,平均畝產525.6公斤。
水稻生產中主要落實的關鍵配套增產技術措施:一是選用豫粳6號、9優418等優質高產品種,面積分別為16.9萬畝、12.5萬畝。搭配種植水晶3號、紅光粳1號、鄭稻18等優質高產品種。積極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化生產。引進示范香稻、糯稻等名優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二是旱育稀植育秧技術。旱育秧比水育秧畝有效穗和穗粒數都有所增加。三是合理密植,改等行種植為寬行距窄株距種植方式,占水稻總面積的91.9%。四是平衡配方經濟施肥或施用水稻專用肥面積達39.4萬畝,占水稻總面積的91.5%。五是秧田和本田適時進行化促化控和化學除草,覆蓋率達100%。六是推廣節水灌溉。返青水、孕穗水、揚花水等水分管理,覆蓋率達到86.8%。七是科學防治病蟲害。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防治率95.6%。(張風影 賈春玲 許 巧)
【紅薯生產】 2010年,紅薯種植面積32.0萬畝,比上年面積30.9萬畝擴大1.1萬畝,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面積減少2.4萬畝;平均畝產396.9公斤(折糧,下同),與上年平均單產396.6公斤基本持平。比前三年平均畝增加56.8公斤,增產16.7%;總產12700.2萬公斤,比上年增加444.5萬公斤,增加3.6%,比前三年增加172.5萬公斤,增加1.38%。紅薯生育期間,前期出現干旱、中后期持續高溫,特別是7~8月份降水較多,個別地塊出現漬害,對紅薯塊根膨大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但是由于采取應變管理措施,認真落實關鍵增產技術,紅薯生產仍獲得豐收,單產創歷史新高。涌現出一批高產典型:泌陽縣郭集鄉丁莊村委羅莊徐玉杰,種植煙套夏薯徐薯18.20畝,平均畝產鮮薯2600公斤。確山縣瓦崗鎮黑風寺村南謝莊崔廣成種植洛薯6號、北京553.52畝,平均畝產鮮薯3750公斤。紅薯種植主要集中在泌陽、新蔡、確山三縣,種植面積約占全市紅薯總面積的65.8%。
紅薯生產中主要推廣以下關鍵增產技術:一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加工型品種以高淀粉型品種徐薯18(10.2萬畝)、豫薯7號(5.3萬畝)、徐薯22(3.6萬畝)為主,食用型品種以蘇薯8號(2.5萬畝)、北京553(1.8萬畝)、豫薯13號(1.5萬畝)為主,其它品種種植面積7.1萬畝。加工與食用同步發展,基本上滿足了市場需求。大力推廣應用脫毒薯苗面積達8.4萬畝,占紅薯面積的26.3%,提高了產量,改善了品質。二是采取深耕起壟栽培方式,占紅薯總面積的87.5%。三是合理密植。春薯每畝3422穴,夏薯每畝3887穴,合理密植面積占91.2%。四是推廣測土配方分期深施肥技術。配方施肥面積達26.5萬畝,占82.8%,平均畝施N6.5公斤、P2O52.7公斤、K2O4.1公斤,磷鉀肥施用量有所增加。五是化學除草面積大,病蟲害防治及時,效果好;瘜W除草面積30.1萬畝,占94.0%。病蟲害發生程度較輕,防治面積達17.22萬畝次,占達到防治標準面積的35.6%,挽回損失567.32萬元。(賈春玲 佟建偉 許 巧)
【大豆生產】 2010年,大豆收獲面積54.7萬畝,比上年面積縮小0.8萬畝,比前三年(2007~2009年,下同)縮小15.98萬畝;平均畝產157.2公斤。比上年單產降低1.7公斤,降低了1.1%,比前三年提高22.1公斤,提高了16.4%;總產8474.4萬公斤,比上年減少218.3萬公斤,減產2.5%,比前三年總產減少935.5萬公斤,減產9.9%。大豆播種期間,播種較早的播種基礎較好,有利于一播全苗,播種晚的,土壤墑情不足,缺苗斷壟現象較為嚴重。7~8月份降雨較多,個別地洼易澇地出現漬害,使大豆中后期生長發育受到一定的影響,針對不同苗情,提出了以葉面追肥、化學調控、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應變管理措施,使大豆生產收到比預想較好的收成。同時也涌現一批高產典型:上蔡縣種植大豆20.64萬畝,平均單產達170.88公斤。該縣朱里鎮大黃莊村村民黃四化種植鄭9805大豆4.8畝,田間測產平均畝產249.8公斤,折實產212.3公斤。
大豆生產主體增產技術落實取得新突破:一是優質高產品種面積大。以豫豆29、豫豆22為主導品種,種植面積分別為22.1萬畝、16.3萬畝,搭配種植駐豆5號、駐豆7號、中黃13、鄭92116、鄭9805等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其中高油、高蛋白等優質專用大豆種植面積25.5萬畝,占29.3%。二是合理密植。大豆種植密度加權平均每畝1.52萬株,種植密度趨于合理。三是配方施肥面積大,效果好。面積達51.8萬畝,占96.1%。平均畝施N5.6公斤、P2O56.8公斤、K2O2.6公斤。四是化學除草面積大,化學除草面積52.2萬畝,占96.8%。五是病蟲害防治及時。病蟲害防治面積132.54萬畝次,挽回損失1349.65萬元。(佟建偉 賈春玲 許 巧)
【芝麻生產】 2010年,全市芝麻收獲面積78.3萬畝,總產50390噸。平均畝產64.3公斤,比上年增加1.8公斤,增加2.0%;收獲面積增加0.7萬畝,增加0.9%;總產增加1911噸,增加3.9%。較前三年面積增加2萬畝,增加2.6%;總產增加6597噸,增加15.1%;平均畝產增加6.8公斤,增加11.8%。由于小麥收獲較常年偏晚7~10天,影響芝麻的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市遭遇近20天的陰雨天氣,7月中旬到8月上旬又出現連續干旱,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又較常年偏多,持續陰雨寡照,對芝麻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芝麻生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廣優質高產品種。全市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主要品種有鄭芝97C01、鄭芝98N09、上芝1號、駐芝14號、駐芝15號、豫芝14號、中芝13等耐漬、高產、抗病品種。二是搶時播種,合理密植。在前作收獲后,及時進行施肥、整地、播種,基本做到收一塊,犁一塊,播一塊,力爭早播。為確保一播全苗,狠抓整地播種、摟播、開溝條播,提高播種質量,實現一播全苗。三是改窄等行種植為寬窄行種植。出苗后加強苗期管理,達到苗全、苗勻、苗齊、苗壯,并合理密植。四是推廣平衡施肥。平衡施肥面積達59萬畝,占播種面積的75.4 %。五是加大田間管理力度。做到及時清溝排水,中耕放墑、化學除草、根外追肥、除漬防澇和病蟲害的防治。芝麻莖點枯病發生11.9萬畝,占播種面積的15.2%,防治19.0萬畝次,挽回損失181噸,蟲害發生40.1萬畝,占播種面積的51.2%,防治3.1萬畝次,挽回損失62.4噸。(梁 勇)
【棉花生產】 2010年,種植棉花28.7萬畝,總產1.844萬噸,平均單產64.3公斤;同比面積減少6萬畝,總產減少1760噸,單產增產6.1公斤。棉花種植仍實行良種補貼和統一供種,主要技術措施:一是大力推廣工廠化無土育苗,有效減輕了棉花的苗期病害。二是在泌陽等地推廣麥——棉間作套種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作物的綜合產量和經濟效益。三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節省了生產成本。四是增加雜交抗蟲棉種植面積。五是狠抓增加優質鈴數、增加霜前花率、減少蕾鈴脫落。主要應用品種有國抗雜2號、中棉9409、中棉所50和開棉5號等。
6月中旬至7月上旬,棉花主產區的新蔡縣遭遇近20天陰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又出現連續干旱,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較常年偏多,持續陰雨寡照,日照時數減少,造成棉花早衰,出現爛鈴,秋桃增多,造成減產10%左右。針對異常氣候,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根據不同苗情分類進行技術指導,重點是防早衰重施花鈴肥、適時打頂、精細整枝減少鈴病發生,尤其是指導棉農雨后及時補鉀,這些技術措施的落實應用,將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王 凱 景 穎 許 巧)
【油菜生產】 2010年,收獲油菜面積59.12萬畝,總產80977噸,平均單產137公斤;同比面積增加0.72萬畝,總產減少3747噸,單產減少8.1公斤。主栽品種有華雜4號、華雜5號、豫油4號和豐油10號等,示范推廣品種有雜雙4號和雜98033等。
油菜秋播時全市普遍干旱,因此播種較常年偏晚5天左右,造成部分菜苗冬前生育期短未能形成壯苗越冬,長勢較弱。11月中旬,氣溫突降,最低達到―4.5℃,較常年偏低3.2℃,造成不同程度的凍害,部分菜苗凍死,致使油菜田群體普遍偏低。進入越冬期氣溫浮動較大,2010年1月連降三場大雪,2月中旬至3月上旬又出現持續低溫,影響正常返青發育,由于這些不利氣象因素的影響,導致油菜成產三要素即畝株數、每株角數及每角粒數均低于正常年份,進而影響了油菜產量。
油菜生產的主要技術措施:一是嚴格控制密度,克服高密度、大播量的不良種植習慣,將密度控制在20000~25000株/畝。二是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學施硼,以防“花而不實”。三是加強寒流低溫預警,對菜苗實現培土壅根、普施臘肥、加強凍害發生后管理。四是突出春管,普施重施返青抽薹肥,促進春季苗期轉化,及時防治、防除病、蟲、草害,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王 凱 褚艷麗 許 巧)
【花生生產】 2010年,全市花生收獲面積289.7萬畝,總產803735噸,平均單產277.4公斤。同比面積擴大5.5萬畝;單產增加16.7公斤,增長 6.4%;總產增加48379.9噸,增加6.2%。面積、單產創歷史新高,正陽縣1萬畝花生高產示范區,平均單產344公斤;該縣油坊店鄉賀莊村千畝示范田平均單產363.8公斤;百畝攻關田381.2公斤。確山縣雙河鎮陳店村三組農民李大紅種6.5遠雜“9102”平均單產376.6公斤;該鄉韓樓村村民高長發種5.7畝“駐花1號”單產達372公斤。
2010年,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引進花生新品種(系)12個,在正陽縣進行了3點次品種比較試驗;建立袁寨鄉大郝村新品種展示田1處,展示品種10個。圓滿完成農業部本年度下達的花生高產創建5.9萬畝,平均單產312.4公斤,總產18431.6噸;較區外畝增花生果 35公斤,增長12.6%。完成花生千畝高產示范方13個,平均畝產337.7公斤,較區外增長21.7%;百畝攻關田10個,平均單產373公斤,較區外增長34.4%。繁殖花生新品種面積5.5萬畝,其中 “遠雜9102” 2.5萬畝,平均單產318.6公斤;“駐花一號”2.5萬畝,平均單產316.1公斤;“遠雜9307 ” 0.5萬畝,平均單產315公斤。生產花生優良品種13000多噸。
花生生產中采取的主要栽培技術:一是推廣優良品種。全市優良品種普及率100%。其中:優質花生種植面積219.5萬畝,占播種面積的75.5 %,同比面積擴大22.4萬畝,增長22.4 %。汝南、正陽兩縣優質花生品種普及率達100%,主要品種是遠雜910、駐花1號、豫花14等。其中遠雜9102面積最大114.9萬畝;其次是駐花1號98.6萬畝;豫花14號6萬畝。普通花生品種70.2萬畝,占優良品種面積的24.2%,主要品種為“白沙1016”優系、開農8598、遠雜9103等。二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針對花生的需肥特點,結合全市土壤條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科學施用肥料,實現節本增效。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69.1萬畝,占播種面積的92.8%。一般畝施三元復合肥40~60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生物鋅肥1公斤。三是推廣機械化生產,規范種植方式;ㄉ鷻C播面積272萬畝,占種植面積93.8%,其中專用播種機械播種面積45.3萬畝,占機播面積的50.3%;專用機械收獲面積105.7萬畝,占收獲面積的35.4%,通過花生專用農機具的引進與推廣,使花生播種和收獲時間大大縮短,改變了不合理的種植方式,省工省時,又提高了花生產量。如正陽縣袁寨鄉大郝村的楊莊村民組農民楊二國,用花生專用播種機播種4.7畝“遠雜9102”花生,6月11日播種,平均單產312公斤。
四是推廣起壟播種;ㄉ饓欧N植可加厚活土層,有利于排灌和通風透光,花生生長健壯,減輕了花生病蟲害的發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增產措施。全年,全市推廣花生起壟種植63.2萬畝,占播種面積的21.8%。起壟較平栽增產10~15%。如正陽縣袁寨鄉大郝村楊莊村民組100畝起壟種植花生,平均畝產381.2公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王玉霞 梁 勇 許 巧 彭 盼)
【食用菌生產】 2010年,全市食用菌總產量22.53萬噸(鮮品,下同),產值14.55億元。其中香菇3930萬袋,產量8.73萬噸,產值7.85億元;平菇產量9.25萬噸,產值3.72億元;黑 木 耳 773萬 袋(椴),產量2.8萬噸,產值 1.69元;雙 孢 蘑 菇 產量4500噸,產值 2732萬元;金 針菇 產量9600噸,產值 4416萬元;雞腿菇產量960 噸,產值480萬元。泌陽縣和西平縣產量超萬噸,分別為10.96、7.66萬噸,占全市總產量的87%;產值分別為8.86億元、3.1億元,占全市總產值的90%。
食用菌產業在駐馬店市已初步形成七個主要品種特色區:一是以泌陽縣的官莊鄉、楊集鄉、泰山鄉、高邑鄉,西平縣的盆堯鄉為中心的香菇生產區。二是以西平的環城鄉、確山留莊鎮、遂平的蓮花湖為中心的雙孢菇生產區。三是以泌陽縣的馬谷田、郭集鄉,西平的宋集鄉,確山的石滾河、竹溝、蟻蜂等鄉鎮為中心的黑木耳生產區。四是以西平的重渠鄉敬莊村、師靈鄉史莊村為主的金針菇生產區。五是以西平二郎鄉趙莊、人和鄉王孟寺、焦莊鄉大王莊村為主的平菇生產區。六是以確山任店溥莊、猴廟和尚莊、下鄢莊為中心的靈芝生產區。七是以泌陽羊冊鄉為中心的銀耳生產區。(韓 琴 褚艷麗)
【種子質量監督】 2010年,全市加大種子質量監督力度。一是做好種子抽樣檢驗工作。3月25日起至5月20日,共抽檢玉米、大豆、稻等主要農作物種子樣品170份(其中玉米157份,大豆 5份,稻8份),代表種子數量58萬公斤。所抽170份樣品中三項指標均符合標準的158份,占全部樣品的92.9%。其三項質量指標(凈度、發芽率、水分)的合格率分別為 100 %、96.5 %、96.5%。檢驗了市委農資市場督導組送檢的種子樣品39份,代表種子數量4萬公斤,送檢的39份樣品中三項指標均符合標準的38份,占全部樣品的97.4%。二是做好統一供種的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從8月28日起對38家中標企業送檢的種子樣品進行了室內檢驗。共檢驗小麥統一供種種子樣品4766份,代表數量11915萬公斤,凈度全部達到國家標準,不合格樣品339個(全部是發芽率),代表數量847.5萬公斤。三是開展委托檢驗業務,全年共接受委托檢驗樣品44份,代表數量108萬公斤。四是自5月中旬開始,市種子管理部門對轄區內的12個制種基地,近11萬畝小麥制種田進行了田間檢驗。(張軍峰 張 林 翟建鋒 王 靜)
【種子市場管理】 2010年,全市加強了種子市場管理。一是采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種子法》等法律、法規宣傳貫徹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標語、宣傳車等形式,深入鄉村、集鎮、種子生產和經營單位進行廣泛宣傳。全年全市共出動宣傳車2960臺次,印發宣傳資料39.6萬份,印制“給農民群眾的一封信——如何購買放心種子”宣傳材料2萬份。二是嚴厲打擊散裝玉米種子。2009年11月18日,召開全市各縣區種子管理站站長和注冊資金100萬以上種子企業負責人會議,安排布署2010年春季種子市場管理及打擊假冒、偽劣、散裝玉米種子有關內容, 2010年2月3日,農業局印發《駐馬店市2010年種子執法年活動方案的通知》。市種子管理站及各縣區種子管理站制定了種子市場檢查工作計劃。3月15日,市縣區管理部門對100元以上企業進行清理檢查,共清理企業69家,其中有5家不合格。4月16日,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三是全年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3272次,檢查種子企業和經營單位9612個,整頓市場7355次,查獲種子36.53萬公斤,貨值86.94萬元,受理舉報案件35起,搗毀制假窩點1個,種子市場質量監督抽查樣品56個,立案211起,結案119起,挽回經濟損失1381.5萬元。(張軍峰 張 林 翟建鋒 王 靜)
【農作物病蟲監測與防治】 2010年,全市農作物病蟲草害總體為中度偏重發生年份,發生總面積10056.65萬畝次。各種病蟲草害防治9319.3萬畝次,占發生面積的 92.67%,挽回小麥損失5.66億公斤,秋糧24342.53萬公斤,油料1097.74萬公斤,棉花674.6萬公斤,瓜菜33619.72萬公斤,果品5662.3萬公斤。
小麥病蟲草害整體呈中度偏重發生,發生5593.55萬畝次,病害以紋枯病、赤霉病、葉枯病,蟲害以小麥蚜蟲發生較重。其發生特點是:一是麥穗蚜偏重發生,前期發生輕,后期發生較重,接近于2009年發生程度,發生面積、發生為害程度高于常年。二是赤霉病的發生重于2003年以來的近幾年,病田率高,面積大,普遍率低,嚴重度偏高。三是紋枯病偏重發生,發生危害程度重于上年,輕于近幾年。四是條銹、葉銹病發生較輕,且發生期推遲30~40天。五是吸漿蟲發生較輕,是2006年以來發生最輕的一年,且發生期推遲10多天。六是黃花葉病毒病偏重發生,發生面積是2005年來最大的一年。七是全蝕病、散黑穗病、黃花葉病等土種傳病害仍呈逐年加重趨勢。
秋作物病蟲草害總體呈中度偏重發生。各種病蟲害累計發生面積4463.1萬畝次。多種病蟲均有發生,常規病蟲發生略重,以地下害蟲、蟋蟀、玉米螟、蚜蟲、玉米葉片病害、稻瘟病、芝麻病害為主,其他發生較輕。(駱景霞 侯慧穎 李 震)
【植物檢疫】 2010年,農業部門積極開展產地檢疫、調運、市場檢疫,進一步做好農業有害生物普查、監測和防控。
一、產地檢疫:全年全市申報小麥種子繁育面積437680畝,實施產檢面積421288畝,報廢54560畝,檢疫合格面積383020畝,簽證種子合格數量15832.9萬公斤,并把產地檢疫結果及時錄入計算機管理系統,確保健康種子生產。
二、調運檢疫 :調運檢疫的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大豆、煙葉、蔬菜、中藥材、香菇、黑木耳等農產品及其繁育材料。全市共實施調運檢疫13385批次,調運量共計81420萬公斤。其中,省內調運檢疫4833批次,調運量28998萬公斤。省間調運檢疫8552批次,調運量51312萬公斤;花卉苗木607萬株,瓜果蔬菜360.5萬公斤,旱稻10萬株;共檢疫香菇、黑木耳600批次,300萬公斤。
三、疫情普查:2010年重點開展了小麥全蝕病普查及防控工作。全市歷時20天,出動普查車輛210次,組織檢疫人員和植保專業技術人員270人次,普查面積860萬畝;境吻辶诵←溔g病發生情況及分布區域,9縣2區(新蔡縣除外)85個鄉、鎮、辦事處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發生面積已達到612400畝,其中,輕度發生面積203210畝,病株率20%以上重發生面積409190畝。根據普查情況,制作了“小麥全蝕病防控”電視短片,編寫了小麥全蝕病防控意見,出臺駐馬店市地方標準《小麥全蝕病疫情防控技術規程》,加大種子除害處理力度,減輕危害損失。(駱景霞 侯慧穎 李 震)
【農藥管理】 2010年,全市加大對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一是加強培訓和宣傳:利用電視臺、廣播、報刊等宣傳媒體和采用科技下鄉、辦培訓班等方式向農民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及農藥安全使用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全市共發放宣傳培訓材料35萬余份,培訓執法人員800人次,培訓農藥經營人員3090人次,培訓農民15.93萬人次。二是開展市場大檢查。以農藥產品質量和規范農藥標簽為市場監管核心,重點查處禁用限用農藥。先后4次組織精干執法力量對全市9縣2區的農藥市場進行拉網式檢查。開展甲胺磷等五種禁用農藥專項檢查,確保農業投入品安全。共計檢查186個鄉(鎮)、辦事處農資市場的農藥經營企業(經銷戶)2312多家(戶),未發現一例經營高毒農藥行為。繼續追繳毒鼠強等劇毒農藥,取締無證經營鼠藥經營門店13家。開展農藥標簽抽查,整頓標簽不規范現象。開展春秋兩季農藥質量和標簽監督抽查、農藥雜質和助劑的監測等工作,共監測市場農藥產品376批次,合格率為83.67%;檢查標簽240余份,合格率為80.72%;分別比上年提高了2.6和 2.3個百分點,實現了年初制定的農藥質量合格率和標簽合格率各提高兩個百分點的工作目標。在“農藥市場監管年”活動中,出動執法人員10417人次,檢查市場500個次,立案查處105起,挽回經濟損失近900萬元。(駱景霞 侯慧穎 李 震)